2008/01/12 | 【07年补考】互联网的片段理解
类别(互联网) | 评论(3) | 阅读(184) | 发表于 05:53

大言不惭是我的风格,离题万里是本博的特色!本文继续发扬此风格。

1、硬盘和网络服务

一切网络服务都建立于硬盘数据上,网站的功能就是数据的存储、呈示、分享,并进行网络在线程序的运行【即“网站”】从而帮助用户完成某项任务并得到某种体验。信息分享和个人应用是网站的两类根本形式。

网站在物理上理解是连接着网络的机房内硬盘阵列上运行的数据,可以被所有网络内其他用户读取和应用。用户角度来说,形式上便是浏览器打开直接所见的界面和数据。浏览器和微软视窗一样,介于电脑数据和神经。浏览器是公共平台,视窗是个人平台。

我购买一个硬盘和选择一家网站服务,最根本的区别是硬盘仅为我个人所有,网站上的数据可以充分共享。硬盘上的程序只能运行在本机,组织成网络服务后可以被大众运行。由此,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创造、分享与互动,并促成人与人的沟通。

2、输出和反馈

生活就是个人信息的输出和反馈。如下图

11

互联网就是人的信息通过网络互相反馈。如下图

QQ截图未命名

3、互联网和生活

互联网是信息-网络-信息的互动,无网络的生活是人-世界-人的互动。有网络的生活是人-网络信息-人-世界-人-网络信息-人的互动,互联网是人的生活中沟通的一种方式。强调一种方式,信息和生活互动。自网络产生就有“虚拟世界”一说,网络可以容纳我们主要的身体感官信息——视觉、听觉、触觉信息【触觉主要是X-BOX这类东西】,所以也就容易给人产生“真实感”和“信赖感”。

“能拿网络当饭吃?”你可以通过网络订饭,却不能吃网络,例证互联网是生活中沟通的一种方式。

信息对人有意义,而人的意义来自人-世界-人的关系中,关系决定了意义所在。关系包涵情感、判断、价值、审美等。

互联网中的个体信息反馈着真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比如游戏中是逆反馈,实名博客中是顺反馈。游戏中的个人经常表现现实世界中深深被包藏的负面人性,屠杀、贪婪、虚拟的荣耀等,一个实名博客的作者,则经常表现出和生活、工作相对的真实信息与状态。

4、WEB2.0的谬误

我定义WEB2.0是一种思想,还个人在虚拟网络中的一个身份节点,体现个人存在的形式和价值。在中国一直说1%用户贡献内容,而大批的WEB2.0网站快速死去,我总结烈士们一个共性:你否定了你要体现的个人差异性。个人的差异决定了世界的参差多态,用户的差异往往有共性可寻。在共性基础上提供的个性服务,才是WEB2.0 的正确存在。和WEB1.0世界来的信息细分方向一摸一样。

“大”而全的门户出现是有历史条件的,网站少,信息少,一个框子什么都有,都去,整个互联网信息一多,大家就朝着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去了。搜索来了!标签来了!针对小众服务的WEB2.0喷发了。信息越来越多,爆炸了,就要细分,互联网的信息硬盘功能作为基础功能越来越不能占据网络应用的主流,趋向的主流是个人网络应用。WEB1.0和WEB2.0的发展似乎是网站的信息分享到个人应用两类根本形式的更迭?

豆瓣是我的书房目录与读书笔记,若邻是我的名片夹电话簿,Googel服务太多了……

5、你的笔记本装的下浏览器嘛?

在线软件日益增多,如果带宽足够,本地软件的服务几乎可以转化为在线服务,大型数据处理交给远程服务器,100美元的笔记本也就可以横行世界了。更加美妙的是,无线网络带宽也满足,当网络存储和打开硬盘文件速度一样的时候,硬盘似乎也没必要10G这样子。工作站和PC有了真正的分水岭,进入网络个人应用的工具——PC还能那么贵吗?从此,微软视窗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搭建浏览器——进入互联网的节点。

在应用中,实现了存储这点事儿!

6、平台和应用

Facebook的估值猛窜到150亿美元。那是一个平台,我也注册了,但是英文太差玩不透。Facebook是网络社交平台,Ning是社会学习平台,box是文件存储平台,fliker是图片存储平台,Youtube是视频存储平台,slideshare是幻灯片存储平台,delicious是链接存储平台……这些“平台”换作“应用”意义一样?平台和应用,区别是平台更开放,平台可以满足更多应用,当很多应用都按照平台的标准建设,那么这个平台就可能成为标准,起码也是某一类应用的标准!所以Facebook可以那么值钱。

浏览器是所有平台的接口,可以浏览所有网站;Windows是个人PC平台,可以运行所有这个平台开发的程序;PC是互联网的进入节点。当我们的廉价笔记本接着10G的廉价无线带宽,开机进入应用的时候,这个平台跟我们会和Windows一样亲密。校内海内傻乎乎地做着“勾搭90MM”和“真实勾搭 80MM”这些事情的时候,还自称是中国的“Facebook”,你可以想像我的眼神是什么样的!

7、遗憾

我的基础知识薄弱,我想电脑是这样运行:信息和数据以“软件”形式控制电流,电流控制软件呈示不同的视觉、听觉形象。多台电脑的硬盘数据和软件应用分享,就有了现在的互联网。这个角度看,网站分为信息分享和个人应用两种,其中WEB1.0到WEB2.0,也暗合了这两种应用的倚重态势。

分享速度,即带宽,会增加到读取本地硬盘一样快;网线,也会被无线上网取代。由此,在线软件是必然,工作站和PC的分别越来越大,笔记本成为主流设备,且更廉价。网络平台和PC的Windows一样必然称霸。据说现在用的互联网标准是免费的,这个是历史条件形成的,未来的网络平台标准,不存在这样的条件。目前国内有GOV的GFW,那么在后来的个人创造、分享与互动为本质的互联网时代,能否“闭门造车”出一个网络平台标准?遗憾的是,最近ZF抢夺视频网站话语权,老干和校内海内那种层次的事情,怎么不去“国有化”地开发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平台呢?

8、快闪暴走族和知识协作创造

快闪族是一种精神,互联网协作的精神!

您听说过“快闪族”“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吗?

他们是一群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联系但是现实中互不相识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一同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作,然后迅速消失……

那些原本躲藏在电脑背后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到家俱店里坐沙发、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然后又迅速散去。

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的名字来源于两个词:一个是Flash 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另一个是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例如:互联网、手机等,在无领袖下组织集会。

E-learning,PKM,SocialLearn等等,这些东西都指向同一个窗口——知识协作创造!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即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是帮助个人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人的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方法。

类似阿里巴巴的商业应用,类似征途的娱乐应用,类似门户的信息分享老应用,我认为互联网最好的应用是知识协作创造!

符合“在应用中,实现了存储这点事儿”!

符合“信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创造、分享与互动,并促成人与人的沟通”。

符合一切WEB2.0的标准的一种应用,代着好多表!

再向过去看,那些存储和应用,或多或少有着知识共享的痕迹。多好的方向,目前国内不火暴。网民普遍浮躁。

9、让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

个人应用除了娱乐,管理个人信息,就是学习。

个人信息管理,非正式学习,信息分享,将是我用网络的方向。而这三个应用整合在一起的平台,也是Facebook已经体现出来的方向。国内如忙吧豆瓣之类,成不了平台,顶多,一种比较好的应用。

10、个人关系管理

个人信息管理类应用的一种,就推荐一个若邻!只是,这样的服务,除了发现新朋友,一个很老的老师,他不上网,我想建立他的信息到我的链接中,似乎不可以。所以,所有的朋友联系信息,我只能放在硬盘的EXCEL里,最全,最安全,但不鲜活。

SNS类型的服务,按照人和人的关系,分为三种。1、结交,目前似乎认为结交是SNS网站最吸引人的,六度认识克林顿,一派胡言。2、保持,存储关系信息。这个结交了自然就这样了。3、温故。生活中的朋友常常要联系沟通,不忘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逢年过节我们总发垃圾信息作为温故,如果一个网站,帮我自动发生日祝福短信,我就很喜欢。怎么样温故老朋友?我不想发“站内信”!

结束: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关系来概括。如何温故和保持友谊,不光是网络服务的空缺,也往往是我们生活的空缺,珍爱生活,就是珍爱身边的人,让他们为你而感到快乐,首先得自爱自强。

注,1、以前的广告插件都删除了,文内链接都是思考的时候想到有必要的链接,特多此一举。2、我的阅读全文精选在www.getl.cn,有很多软件信息,兴许给你意外的惊喜。3、建议用delicious分享搜藏,我自打进了百度搜藏,再也出不来了,卑鄙的百度。

36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408]
拉片[12]
PIM[3]
七七八八[88]
互联网[60]
逻辑哲学[48]
风月[50]
音乐[121]
财经[12]
房产[14]